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架故事”

  

元旦将近,在一年更迭的时候,各行各业的“总结体”又被提上日程。各个品牌的市场团队正在加紧制作H5,告诉用户他们的2019年打了多少次车,点了多少次外卖。就连热爱吵架的微博网友,都开始总结这一年自己骂过XX个人。

  

但回顾2019这一年,会发现今年可谓是互联网的“下架”年,不仅从年初开始就不断有行业头部,用户量巨大的应用遭遇下架,最近更是有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发文通报,下架整100年改款违法违规应用。其中包括天津银行,光大银行这样银行机构的产品,也包括樊登读书,晋江小说阅读这样的内容产品,还有考拉海淘这样的电商产品。

  

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一年的总结或许是:近年你参与开发的产品中有X款被下架,累积下架时间达到了XX天,为了处理下架问题你参加了X次紧急会议……

  

移动互联网规范史:应用们为何下架?

  

回想2015年左右在应用生态野蛮生长的时期,除非涉及法纪问题,“下架”很多时候都是应用商店方面的决定。尤其是特别“虐”的App Store,往往会因为排名等问题和运营者”勾心斗角”,当时如果应用遭遇下架,往往是因为开发者在麻生太郎过程中钻了空子或触犯一些规则,被应用商店惩罚式的下架,重新上架后往往会遇到排名,权重甚至评分都被清空的情况。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应用商店也对于“适用iOS 11”、“热更新”,“GDPR标准”等等情况提出了相关要求,但一般情况下应用商店造成的下架不会造成太多负面影响。真正造成影响的,还是网信办、工信部等等监管部门主导的应用整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架故事

  

应用下架史,同样也可以被看作移动互联网的“规范史”。

  

相关部门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规范是逐步细化的,一开始是对整个类目的高度关注;像在2016年左右,下架规模最大的是涉赌的竞彩品类。随后逐渐提高对于内容合规性的关注,像是从2017年以来对于直播类,资讯分发类产品的高度关注,连今日头条,小红书这样极高国民度的产品,和内涵段子这样现象级的产品都曾“中枪”。

  

而在最近这次的大规模下架的原因,公安部加大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力度,组织开展应用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下架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因为缺乏详细的隐私协议或超范围,违规收集用户信息。可见移动互联网的规范行动,已经从品类走向内容,再走向了数据隐私。

  

发展在前,监管在后,这在商业世界似乎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移动互联网发展到顶峰,未来又开始与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始结合时,监管的逐步完善是自然的现象。

  

对于开发者来说,能够自查自纠减少触犯监管红线的可能当然是最好的,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下架究竟会给产品甚至品牌带来哪些影响?

  

被骂,被抛弃,被山寨:2019年的下架故事

  

在我们以往的理解中,应用下架造成的最多后果也只是一段时间内用户无法继续增长,再严重一些,可能会影响搜索权重,关键词排名等等。但从最近两年的案例来看,“下架”往往成为蝴蝶的翅膀,掀起一系列问题风暴。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架故事

  

其中有外部的公关问题。

  

今年2月份时,刚刚爆出上市计划不久后,知名“直男聚集地“虎扑就被下架,下架的原因据官方口径是“内部存在问题”。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平息猜测,加之虎扑一向与“粉圈”不睦,很快虎扑下架就被刷上了热搜,大量不同艺人粉丝在热搜里进行控评,舆论风向很快从“内部问题下架”变成了“究竟是杨超越粉丝让虎扑下架还是王源粉丝让虎扑下架”。粉丝们集中攻击称虎扑社区氛围过于“直男”极不友好,也再次让虎扑用户调性甚至整款产品的盈利能力被广泛讨论和怀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架故事

  

对于尚未走向资本市场的虎扑来说,公关问题还只是说说而已。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结果则会直接反映到资本市场表现中,就像陌陌旗下的社交产品探探在被下架后,陌陌的股价直接跌掉了10%。

  

如果说下架引起的舆论情绪最多影响到股价,但内部的内容生态问题,就已经真正影响到产品的商业价值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