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从哪里来吗?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有两个男主,其中一个是天才,另一个也是天才。   

  

  第一位天才叫沃尔特·皮茨(沃尔特·皮特),1925年生于底特律穷人区。皮茨的父亲是一位喜欢用拳头说话的锅炉工,他对培养一个天才显然完全不关心,只希望皮茨早点辍学好工作挣的钱。   

  

  更糟糕的是,皮茨还要面对霸凌他的邻居孩子,为了避免挨的揍,皮茨常常躲在社区的图书馆。   

  

  沃尔特·皮茨(沃尔特·皮特)图片https://www.newscientist.com   

  

  图书馆之于皮茨,可能就像是霍格沃滋之于哈利·波特,这里没有凶悍的老爹,也没有蛮横的邻居,只有各门神奇的“魔法”——知识。   

  

  年少的皮茨在图书馆自学了希腊语,拉丁语,而最令他着迷的“黑魔”法莫过于数学和逻辑学。   

  

  12岁那年,皮茨用三天的时间一页不漏地读完了伯特兰·罗素(罗素)和阿尔弗雷德·黑特怀德(Alfred Whitehead)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册。看完之后,这位小朋友还从里面挑出了一些错误,写了一封信寄给了罗素本人。   

  

  罗素回信了。   

  

  他不仅回了信,还在信里邀请皮茨来剑桥读他的研究生——这时的皮茨连高中都还没上。   

  

  由于家庭因素,皮茨没能去成剑桥成为罗素的学生,但是罗素的回信促使皮茨决心成为一个数学和逻辑学家。   

  

  到15岁那年,皮茨得知罗素访问芝加哥大学的消息,选择永远离开自己毫无留恋的“家”,只身前往芝加哥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芝漂”的皮茨,没有高中文凭,没有学生身份,靠打短工为生,但是这些既不能磨灭他追求学术的决心,也掩盖不了他耀眼的天才光环。   

  

  比如,他在十五岁那年曾经径直走进著名哲学家鲁道夫·卡尔奈普的办公室,没经过任何自我介绍,拿着一本卡尔奈普的著作《哲学和逻辑语法》,开门见山地说:“来,我跟你讲讲你哪里写的不对。”说完就扬长而去。让可怜的卡尔奈普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奔走了几十天,就为了找到那个“懂逻辑的报童”。   

  

  18岁的时候,皮茨认识了神经学家沃伦·麦卡洛克(沃伦·麦克洛克)。彼时的麦卡洛克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神经元是如何工作的呢?作为神经学家的他对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那一套很不买帐,他认为讲清楚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才是理解认知的正解。   

  

  数学和逻辑天才皮茨的适时出现给了麦卡洛克最强助力。皮茨将麦卡洛克的神经网络抽象成了数学模型,提出了阈值逻辑单元(阈值逻辑单位,TLU)这个函数模型来描述神经元,并且用环形的神经网络结构来描述大脑记忆的形成。   

  

  这就是著名的麦卡洛克-皮茨(mp)论文《一个逻辑微积分思想内在的神经活动》,这篇论文对人工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TLU也被称为mp神经元模型,被沿用至今,奠定了未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基石。   

  

  不过,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论文的相当一部分受众是神经学家,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模型,况且这个模型比起人脑还是简单太多了。   

  

  直到另一位天才,诺伯特·维纳(诺伯特·维纳)出现,才将麦卡洛克-皮茨模型的潜力充分地发掘了出来。   

  

  维纳的天才属性从儿童时代就已展露无遗。他9岁入读高中,11岁高中毕业入读塔夫茨大学,14岁取得数学学士学位,17岁从哈佛取得数学博士学位,迄今为止维纳都是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神奇的男孩”(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男孩)。   

  

  维纳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神奇的男孩”。图片history-computer.com   

  

  博士毕业后,维纳先后去了英国剑桥和德国哥廷根继续深造,回到美国后,他辗转在几所大学任教,最终在麻省理工(MIT)扎的根,研究数学,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   

  

  维纳渐渐成为了信息论的大牛导师,但有那么一阵子,他却因为招不到中意的学生而烦恼。就在这时,有人给他推荐了皮茨——自学数学,逻辑学,希腊语和拉丁语并得到罗素和卡尔奈普赏识的天才。   

  

  起初,维纳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事实证明,他错了。   

  

  维纳和皮茨的初次见面是在维纳麻省理工的办公室里面。两个人都省去了寒暄的部分,直接切入了正题。维纳把皮茨领到黑板前面,然后自己开始在黑板上推公式,而皮茨很自然地在维纳的推导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人工智能从哪里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