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数据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ishuju(Data)
- 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档案记录等
- 以“记录”形式按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
表 - 将不同的记录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表”
- 是用来存储具体数据的
数据库 - 数据库就是表的集合,是存储数据库的仓库
- 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的相互有关的数据
数据库介绍
关系型数据库,表示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编写SQL规则,查询占据三分之二,修改占据三分之一
数据库的作用:数据的持久化保存,高可靠,高可用,数据的快速提取
数据库按存储类型划分为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的是数值、字符、字符串、布尔值等
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的是图片、视频、语音等
关系型数据库:mysql(属于oracle公司)、sql server(微软公司)、access(微软公司office)、oracle(oracle公司)、db2(IBM公司)、sybase(sybase公司)、等
sql server 高性能并发量很低,稳定性低,含有增值服务
税务局用的是oracle,
海关用的是oracle
国家电网用的是db2,操作是不可逆的
sybase可以承受亿级别的并发量
非关系型数据库(统称为NOSQL)
MongoDB、redis(内存数据库,数据存放在内存中,也被叫做缓存数据库,以K-V(key-value)键值对存在变量名-——值)、memcache(也是内存数据库/缓存数据库,也是KV键值对存储),
redis与memcache共同点:都可以存储高热数据库(会被反复经常用到的数据库)
不同点:redis可以做持久化保存,可以存储对象。
数据库系统发展史
在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上,数据库先后经历了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等各个阶段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目前数据库产品中最重要的一员,80年代以来, 几乎所有的数据库厂商新出的数据库产品都支持关系型数据库,即使一些非关系数据库产品也几乎都有支持关系数据库的接口。这主要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管理和存储关系型数据的问题。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关系型数据库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半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需要用数据库进行存储管理,以此同时,分布式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对数据库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就开始出现,这类数据库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设计和数据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们更强调数据库数据的高并发读写和存储大数据,这类数据库一般被称为NoSQL(Not alt="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实体
也称为实例,对应现实世界中可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事件”或“事物”,如银行客户、银行账户等
属性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一个实体可以有多个属性。例如,“银行客户”实体集中的每个实体均具有姓名、住址、电话等属性
联系
实体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联系,也称为关系。例如,银行客户和银行账户之间存在“储蓄”的关系
关系数据库应用
Oracle,MySQL,SQLServer、Sybase,Informix、access,DB2、FoxPRO都属于关系型数据库
非关系数据库
MySQL数据库
概述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