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抓编程趣味课:不插电编程和计算机对话(图)

  

互联网Scratch编程趣味课:不插电编程和计算机对话[图]:
过去的一周,冉爸和一家棒球夏令营合作,给一群无拘无束的小帅哥带去了编程趣味课。每天,这些7,8岁的小家伙在棒球场上挥洒汗水之后,又满心好奇地和冉爸玩起互动游戏,接受任务挑战,走进编程的趣味世界。
接下来几天,冉爸把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整理出来,欢迎大家转发和评论。
第一天:和计算机对话很简单
(在准备上课前,冉爸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星座猜猜看”的小游戏,哈哈哈,很快就知道了这些小家伙的×××和星座)
教学目标:简单理解什么是编程:用“约定好”和“准确的”语言向计算机传达指令,由计算机执行相应的指令。
教学方式:用“不插电编程”的教学方式,和小朋友玩“复制不走样”的游戏,让孩子们意识到,和计算机交流需要用“约定好”和“准确的”语言。
冉爸观察了许多少儿编程的课程,往往第一节课就是从学习动作、事件、控制类积木块开始。可是,7,8岁的孩子并没有主动从生活中抽象出编程思维,我们应该搭一个思维的×××,而不是把×××那一头的东西直接塞给他们;同时,这个年龄段也正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
另外,很多少儿编程课一上来就把移动、转向、等待等语句作为知识点,把熟练使用这些语句作为孩子的学习目标,其实大可不必。如果观察孩子们在ipad上玩游戏,他们并不需要记忆如何操作角色,如何使用道具。从游戏设计者的角度思考,只要让孩子觉得这款游戏“好玩”就行了。那我们教孩子编程,难道不是思考“如何让孩子觉得编程好玩”吗?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计算思维。(后面几天,冉爸观察到,这些孩子可以轻松地总结出他们使用过的积木块。)
因此,冉爸尝试让孩子们在第一次接触编程的那一刻产生“好玩”的联想,在游戏中体会编程思想。
互联网Scratch编程趣味课:不插电编程和计算机对话[图]
教学过程:
1.“复制不走样”游戏:5人一组,分成两组。小组的第一人做出自己的招牌动作,第二人观察,其他人背对表演者;接下来第二人向第三人复制第一人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招牌动作;依次进行,最后一人需要连贯表演全组的动作。动作复制地最完美的一组获胜。
在游戏的过程中,冉爸充分体会到了孩子们强烈的表演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游戏成了孩子们的表演秀,这边上演完“世界波”,那边跳起了酷炫街舞......冉爸也快速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意识到,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每一次传递都有可能丢失或添加信息。接下来冉爸问大家,怎样才能“复制不走样”?如果可以用语言或文字等辅助手段的话,该怎么做?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后,得出了“我们要用互相能明白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复制信息”。
2.接下来,我们就来尝试“约定一些准确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Scratch中“运动”类、“外观”类等积木块所描述的场景,比如移动、左(右)转、面向、碰到边缘就反弹、切换造型等等。冉爸打算自己站在教室中间,做出动作,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语言,再比较出更“准确”、适合作为“约定好”的语句。
孩子们在前面一个游戏中玩地太嗨了,冉爸在第二个环节中没有很好的把他们“收”回来,讨论地并不充分,最后只好把Scratch中对应的编程语言直接公布给大家,匆忙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在以后的实践中,可能需要加入一些激励方式,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思考与讨论中。
3.打开Scratch,通过积木块控制角色的“动作”与“外观”。孩子们边回顾刚才在游戏中总结的表达方式,边观察屏幕上的角色,实现生活体验和编程思维的统一。

  
 <代码>以前在线上教小朋友编程的时候,讲完概念冉爸就开始演示,这个是舞台,那个是角色,给角色添加积木块,点击绿旗后角色就可以移动了……仔细想想,这样把孩子拉进编程世界里有点生硬,应该让他们找到一个“关联”。夏洛的网(http://www.simayi.net/dushubiji/6048.html)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线下教学给我们提供了更灵活的方式,于是,冉爸继续让孩子们游戏,他们自由组合,两三人一组,一个扮演“程序员”发出指令,其他的扮演“机器人“执行指令。这样,孩子们在喜欢的游戏中,充分练习了划痕语言,不知不觉理解了:准确使用指令(像抓积木块这样约定好的编程语言),就可以和计算机进行交互,对计算机进行编程。

互联网抓编程趣味课:不插电编程和计算机对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