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之数据库和缓存双写一致性方案解析

  

先做一个说明,从理论上来说,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是保证最终一致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下,我们可以对存入缓存的数据设置过期时间,所有的写操作以数据库为准,对缓存操作只是尽最大努力即可。也就是说如果数据库写成功,缓存更新失败,那么只要到达过期时间,则后面的读请求自然会从数据库中读取新值然后回填缓存。因此,接下来讨论的思路不依赖于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这个方案。
在这里,我们讨论三种更新策略:

  

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应该没人问我,为什么没有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这种策略。

  

(1)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这套方案,大家是普遍反对的。为什么呢?有如下两点原因。
原因一(线程安全角度)
同时有请求一个和请求B进行更新操作,那么会出现
(1)线程一个更新了数据库
(2)线程B更新了数据库
(3)线程B更新了缓存
(4)线程一个更新了缓存
这就出现请求一个更新缓存应该比请求B更新缓存早才对,但是因为网络等原因,B却比一个更早更新了缓存。这就导致了脏数据,因此不考虑。
原因二(业务场景角度)
有如下两点:
(1)如果你是一个写数据库场景比较多,而读数据场景比较少的业务需求,采用这种方案就会导致,数据压根还没读到,缓存就被频繁的更新,浪费性能。
(2)如果你写入数据库的值,并不是直接写入缓存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再写入缓存。那么,每次写入数据库后,都再次计算写入缓存的值,无疑是浪费性能的。显然,删除缓存更为适合。

  

接下来讨论的就是争议最大的,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还是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的问题。

  

(2)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该方案会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是。同时有一个请求一进行更新操作,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那么会出现如下情形:
(1)请求一进行写操作,删除缓存
(2)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
(3)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
(4)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
(5)请求一个将新值写入数据库
上述情况就会导致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而且,如果不采用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策略,该数据永远都是脏数据。
那么,如何解决呢?采用延时双删策略
伪代码如下

  

公共空写(字符串键,对象数据){
redis.delKey(关键);
db.updateData(数据),
thread . sleep (1000)。
redis.delKey(关键);
}

  

公共空写(字符串键,对象数据){
redis.delKey(关键);
db.updateData(数据),
thread . sleep (1000)。
redis.delKey(关键);
}
转化为中文描述就是
(1)先淘汰缓存
(2)再写数据库(这两步和原来一样)
(3)休眠1秒,再次淘汰缓存
这么做,可以将1秒内所造成的缓存脏数据,再次删除。
那么,这个1秒怎么确定的,具体该休眠多久呢?
针对上面的情形,读者应该自行评估自己的项目的读数据业务逻辑的耗时。然后写数据的休眠时间则在读数据业务逻辑的耗时基础上,加几百女士即可。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确保读请求结束,写请求可以删除读请求造成的缓存脏数据。
如果你用了mysql的读写分离架构怎么办?
好的,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如下,还是两个请求,一个请求一进行更新操作,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
(1)请求一进行写操作,删除缓存
(2)请求一个将数据写入数据库了,
(3)请求B查询缓存发现,缓存没有值
(4)请求B去从库查询,这时,还没有完成主从同步,因此查询到的是旧值
(5)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
(6)数据库完成主从同步,从库变为新值
上述情形,就是数据不一致的原因。还是使用双删延时策略。只是,睡眠时间修改为在主从同步的延时时间基础上,加几百女士
采用这种同步淘汰策略,吞吐量降低怎么办?
好了,那就将第二次删除作为异步的。自己起一个线程,异步删除。这样,写的请求就不用沉睡一段时间后了,再返回。这么做,加大吞吐量。
第二次删除,如果删除失败怎么办?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第二次删除失败,就会出现如下情形。还是有两个请求,一个请求一进行更新操作,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为了方便,假设是单库:
(1)请求一进行写操作,删除缓存
(2)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
(3)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
(4)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
(5)请求一个将新值写入数据库
(6)请求一试图去删除请求B写入对缓存值,结果失败了。

分布式之数据库和缓存双写一致性方案解析